本帖最后由 sunny 于 2013-3-26 14:00 编辑
田间地头来了“金融专员”
农民在瑞安市鑫民种养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会办理业务
[初步成果]
创新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“三农”的金融产品与服务,探索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,正是温州金改12项任务之一。去年8月底,我市出台了《关于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》及系列配套文件,启动了农村金融改革。目前,全市已开业6家村镇银行、1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和6家农村资金互助会,以农村资金互助会、农村保险互助社、扶贫资金互助会为重点的信用合作体系正在加快推进。
为了缓解农民“贷款难”问题,各金融机构一直在创新农村金融产品。涉农抵押物范围试点也在进一步扩大,我市率先将农房、农村土地(林地)承包经营权、农业装备(设施)、农畜产品等纳入质(抵)押贷款试点。金融惠农服务方面,瓯海农村合作银行在全省独家试点村级金融服务,直接将金融服务延伸到村(社区),目前全市已设立便民自助服务终端482台,满足村级经济金融需求。
[代表事件]
镇里新开了家“农民银行”
在瑞安市陶山镇,多年从事苗木种植的张振林,有了一本自己的“农业经”。可若想扩大自己的种植规模,搞个两亩地的钢管大棚得投入10万元本金,这笔钱却不知该从哪里来。幸运的是,3月16日,镇里新成立的瑞安市第一家农村资金互助会,给他解了燃眉之急。
“现在把多余的钱存到这里,等需要资金的时候,再到这里贷款,就好像农民自己的银行,非常方便。”张振林说,种苗木投入产出有周期,以往口袋里没钱要到处向朋友借,现在成为资金互助会的会员,以后资金问题就很好解决了。
包括张振林在内,鑫民种养专业合作社的808名社员和12名发起人一道,出资1572万元成立了农村资金互助会。其宗旨就是整合会员手中的闲散资金,为资金紧缺的会员提供支持,以“互助”形式解决农民贷款难、发展资金短缺等问题。这正是温州金改为田间地头派出的“金融专员”。
长期以来,农村金融“供血”不足、农户贷款难等问题,已成为农业产业化、规模化经营的一块“绊脚石”。去年,市委、市政府出台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“1+11”文件,依托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互助会,由合作社社员自愿入会,为会员提供资金融通服务。陶山镇的这家农村资金互助会,由此应运而生。
该互助会理事长黄少林告诉记者,自己也是生猪专业养殖户,以前遇到资金困难向银行贷款,可银行的门槛较高,手续复杂,很难第一时间拿到钱。“现在会员申请贷款,我们上午调查完,下午就可以把钱交到农民手中。”黄少林说,大家都是农民出身,对农业生产知根知底,操作起来就更简便。
按照章程规定,鑫民种养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会的月息基本在8厘至9厘,如果是家庭经济困难的会员,月息可降至7厘。互助会成立几天来,已经有10多户会员申请贷款,有的以农产品作抵押,有的以农机具作抵押,还有的找了亲戚朋友作担保人。
实际上,在该互助会诞生之时,马屿镇汇民农村资金互助社已经运营了两年时间。如今,该互助社不仅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农村资金互助社,还获得了中央财政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,资产质量优良,为温州探索农村金融互助平台开了先河。
互助会正是“翻版”了互助社的经营模式,两者一字之差,区别在于:互助社须经省银行监督管理部门批准,实际上已具备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性质,而互助会是在温州市级层面筹建。市委农办人士称,由于互助会只对会员提供资金服务,是在一个封闭的组织里运行,即使发生风险,也可防可控。黄少林也说:“我们对会员的基本情况都很了解,同时采用一贷一保或一贷多保、小额贷款的形式,极大地降低了风险。”
[记者手记]
以前,温州在金融领域的探索,不少个案就发轫于农村,如苍南县金乡镇信用社推行利率改革、方兴钱庄等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一方面,农民融资难,另一方面温州雄厚的民间资本有相当的存量在农村,铺设连接两者的管道显得尤为重要。 |